养生,动词亦可为名词。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。
养生的养,即调养、保养、补养之意;生,即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。现代意义的“养生”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。
一年四季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是养生的最佳时机。医学上认为,春养于肝,夏养于心,秋养于肺,冬养于肾,所以春天进补,重在养肝。春季喝汤宜选用较清淡、温和且扶助正气、补益元气的食物,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养。
夏天,酷热天气使出汗很多,消耗了大量体液,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,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。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,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,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,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,笺虚或气阴两虚。根据药乡购中医“虚则补气”的原则,夏天饮食也应该注意进补。
初秋之时,食物宜减辛增酸,以养肝气。古代医学家认为,秋季,草木零落,气清风寒,容易受疾病的侵扰,所以此时宜进食滋补的食物。
进入冬天,又到了进补的最佳时节。现代医学认为,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,万物处于封藏状态,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。冬季进补能提高的免疫功能,促进新代谢,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;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,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,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,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。俗话说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展开全部首先,养生是为了促进健康,已达到预防疾病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如果您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的话,请往下看。
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,康健无疾。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、丁壮、老迈,只要一息尚存,均要养生,且养生的要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。 据《[[内经]]》记载,排除去世离俗、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期、与天地永在外(此归于道家的幻想),世人的正常寿命应达百岁,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,但至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。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能逾80岁,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。
对于年轻人来说,养生主要在于自身,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。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,智力、体力大增,生殖力亦渐成熟,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。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、关怀,指导其明事理、辨善恶,失教将导致性格孤僻、行为怪诞,甚至为害社会;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、生活自理、手脚勤快,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,避免发育迟缓、发育不良等;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,急公好义,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,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。
展开全部世说新语:老来疾病,都是壮年积的。大意如此。弯腰驼背,老寒腿,哮喘,颈椎病、腰椎病等等老年病,不是老了以后才得上的,都是壮年时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,天长日久积累才慢慢聚成病了,年轻时抵抗力强,身体强壮,许多兵自己没有感觉,而年纪大了就压不住了。所谓的养生,说简单些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保健习惯,比如注意锻炼、戒烟限酒、坚持午睡、常常深呼吸、打打太极拳等等。
道家的养生其实不难做到,比如“扣金梁”,就是说要每天叩齿36次;“运神目”,就是用手掌眼球;“鸣天鼓”,就是两手掌捂住耳朵,用两手食中两指叩击脑后玉枕穴等等。而呼吸,讲究“深、长、绵、细、匀”,陶弘景有总结出“吹、呼、唏、嘘、嘶、呋”六种口型加以配合运用。这些都是简便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。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如果想等到老了以后再养生,可能就有些晚了。
“有很多人说年轻就是本钱,养生等到年老时再考虑吧!”说这种话的人要么真没钱,要么不想活太久。